华盛顿2025阅兵三日游

(以下内容完全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虽然文章中的有些地方或多或少可能会有一些政治倾向,但这仅是我们在真实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这些看法并非是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借用农夫山泉广告语,我们只是大自然或者说人类社会的搬运工)

纽约的天气像个脾气喜怒无常的小朋友,一会是艳阳高照,俨然是夏天的气氛,但一转眼,又温度骤降,来一场瓢泼大雨浇灭了你的热情。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趁着天气还没有那么炎热,正好出去转转。

这时,选址就是个问题了。太远的地方,我们拖家带口不方便。太近的地方感觉又没什么意思。正当我们发愁的时候,“惊闻”美国要在6/14举办陆军250周年的阅兵仪式(而且你说巧不巧,6/14正好还是现任美国总统川普的生日)。

虽然说阅兵是一种广发存在于各类国家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下的政治和军事仪式,但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看的比较多的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阅兵。来美国今年已经12年,似乎还是第一次听说如此规模宏大的阅兵,考虑到家中长辈对美国文化,博观物有着蜜汁喜好,所以一拍脑袋,就华盛顿了。要是别人问为啥去,就说去参加美国总统的生日party!

另外,因为手机故障,本文的大部分照片都是运动相机Insta Go的广角镜头拍摄,所以看起来可能会有些奇怪。还望见谅!

Day 1 - 到达

虽然考虑到阅兵前后,华盛顿的交通,特别是空中交通肯定是一团糟。所以我们明智地放弃了飞机,选择了火车,而且是Acela,号称美国准高铁。虽然速度只有大概240km/h(国内高铁已经是~300km/h了),但想着正好借机带长辈体验一下美国的高速铁路是个什么感觉,狠了狠心,直接上了头等舱。虽然没有坐过飞机的头等舱,咱们在火车上找回来。

但中国有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出发这一天的清晨,一通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我们家的平静,虽然平时我不太会接陌生电话,但这天早上也是鬼使神差地接听了。里面传来了没有感情的女声,听完之后,我整个人都呆愣在原地。我们的火车被取消了,就在出发前的6个小时。没说理由,没有铺垫,直接上来就放大招,火车取消。

这就有点烦人了,现在买飞机票基本已经来不及了,加上可能的空中管制,坐飞机实在是下下策。那只能买巴士了。其实纽约和华盛顿之间还是有不少巴士的,但因为我们家小主一直不喜欢坐汽车,就算巴士要比火车便宜不少,坐大巴一直都不是我们的首选。可现在巴士似乎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基本同样的出发时间,美国高铁三个半小时(要是我们之前订的美国高铁,那就才3个小时),但巴士最快也是4个小时起步。不过现在也没得选了,只能巴士走起。

联合车站 - Union Station

有趣的是,巴士和火车虽然路线不同,但终点都是华盛顿的Union Station(联合车站),也算是殊途同归了。因为时间紧迫(毕竟从理论上说,我那会还在上班),所以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参观联合车站。但仅仅是匆匆的几个回眸,就能感受这座修建于1903年的历史建筑的魅力。同样是开放式的穹顶大厅,而且都是法国美术学院风格,但还是能看出华盛顿联合广场和纽约中央车站的不同。纽约中央车站人流奔涌,动感十足,而华盛顿联合车站则是皇室庄严,古典宁静。一个走的是法国文艺复兴路线,一个则是古罗马浴场灵感。一个绘有12星象的星空天花板,一个坐拥6尊象征“勇气,进步,英雄”的战神雕像。如果时间允许,想必我们在这里应该有更多发现。

不知为何,一进华盛顿的地铁站,有一种梦回三番的感觉。熟悉的站台,相似的地铁,几乎同样的座位布局,让人不禁好奇是不是华盛顿和三番的地铁系统是不是同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抑或只有纽约的地铁是个异类?此外,华盛顿的地铁是按距离收费,因此每个人都需要购买一张地铁卡。不能像在纽约,一张地铁卡可以给一大家人用了。所以等假期结束,我们的收藏中又多出了好几张剩了几块钱的华盛顿地铁卡。

华盛顿康莱德酒店 - Conrad Washington, D.C.

离开地铁站,步行10分钟就来了本次旅行的第一家酒店。是的,来华盛顿三天,我们换了三个酒店。作为Hilton Asprire的老用户,Conrad是这次华盛顿之旅的第一站。华盛顿的Conrad和LA Conrad的设计风格很像,外表都是走现代风,和我们之后入住的华尔道夫,完全是两个极端。check-in是在三楼,虽然是积分房,但前台还“专门强调”帮我们升级到顶层(10楼)。而且前台还“贴心”地注意到我们是三个人,本来是需要一些额外点数,但后来又“慷慨“地帮我们waive掉了。

我们入住的房间,规规矩矩,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唯一的亮点是硕大的落地窗,加上我们的房间正对着酒店旁边的城市公园(The park at CityCenter)。又有高层加持(感觉在华盛顿,10层真的算是高层了),可以完全俯瞰楼下马路和广场,甚至还能眺望远处的白宫。

城市公园俯瞰
紧凑的房间
浴室
10层的平面图
Mini Bar
酒店内的商务中心
健身房
健身房里面免费的瓶装水和水果

而楼下的城市公园,虽然不大,但配有喷泉和开放草坪,旁边则是各类商业和餐饮。如果天气合适,是个不错的休闲放松的地方。特别是喷泉,我们看到很多小鸟在此洗澡戏水,颇有一种公共澡堂的氛围。

至于酒店,我最喜欢的则是它的中庭式设计(Atrium),坐在大堂里,虽然身处建筑中,但那种通透感,是无法用语言,甚至很难用照片描述,完全没有那种室内的压迫感,整个人都感觉开阔了不少。如果从高往下看,颇有一种“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而且中庭里还有一个巨大的类似月亮或者太阳的设计,虽然巨大无比,但亮度和色温都刚刚好。洒在身上,淡淡的,多一分觉得刺眼,少一分觉得暗淡。

不过这次入住Conrad有个遗憾,因为时间原因,未能参观它的rooftop bar。如果有机会,登高望远,也是极好的体验。

中国城 - China Town

因为抵达华盛顿已经是下午4点,所以第一天我们也没有安排什么特殊的活动。考虑到酒店离中国城比较近,所以准备步行去中国城瞅瞅。虽然知道华盛顿的中国城肯定没有纽约的气派,但没想到这里的中国城竟然如此“袖珍”。纵使中国城的牌楼是真不错,色彩鲜艳,充满中国文化元素。但没料到这已经是整个中国城最亮眼的地方了。整个华盛顿中国城也就一条街而已,占地面积不到0.2平方公里。相比于纽约中国城的2平方公里这种庞然大物,华盛顿的中国城简直就是个小baby。而且华盛顿中国城的现居华人已经非常少了,而非纽约中国城这种数万华人居民的大社区。

中国城的牌楼

走在街上,整体感觉还是比较冷清的。因为到了晚餐时间,我们本想找个热闹的餐馆,吃吃饭,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结果呢,首先是没几家餐馆,其次为数不多的餐馆也是冷冷清清。最终挑了一家看起来已经是比较“热闹”的餐馆了,纵使大部分的顾客都是老外,但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进去了。虽然华盛顿中国城的人气不高,但餐馆里的菜单上的价格可不低呀。之后在和服务员的闲聊中得知,马云当年还在这里吃过饭,我们这也算是和名人一起“共进晚餐”了。

Day 2 - 阅兵进行时

吃完酒店提供的丰盛早餐,就要开始本次旅行的重头戏了。考虑到今天可能遇到的安检,所以我们所有人轻装上阵。结果不出意外的在快到活动地点的适合,我发现自己忘带门票了,只能跑回酒店。后来发现,其实整个阅兵活动,根本就没有查票这一步骤。

建军日活动

因为游行是晚上6:30才开始,所以我们第一站先来到了专门为陆军250年举办的军械展。偌大的活动, 竟然只有两个入口,每个入口都排起了近百米的队伍。不过移动速度还算给力,大概二十多分钟就能安检。相比于之前的安检,这次活动的安检还是比较严格的,不仅要打开背包,而且要把包里的东西拿出来。特别是对于相机这类产品,一定要开机证明是相机,而非其他“设备”。我带了一个超大号充电宝,安检人员对此表示非常疑惑,在解释了半天之后,才终于相信这只是一个充电宝而已。

而我们前面排着一个哥们,就没这么幸运了。虽然这么热的天,但他戴个头盔,腰间挂着个军用水壶,脚上穿着一双墨绿色的军鞋,神情特别激动,明显就是个军迷。结果到了安检,头顶的头盔,腰间的水壶,因为是金属,被查了好几遍。最终还是没有让他通过安检。

纵使入场的时候已经是烈日当头,但看到眼前五花八门的各类武器,也顾不得什么防晒了。地面装备有M1A2 SEPv3(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092A7自行榴弹炮,M1126 Strker轻型战术运输车,航空装备有AH-1 科布拉攻击直升机,UH-1休伊直升机,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除了这些大家伙,还有各种枪械可以来个零距离接触。比如M3 Carl Gustav Recoilless Rifle (M3 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 还有各种重型狙击枪。

要问我在这些军械中徘徊的是什么感觉,就两个字,刺激。但当我头顶战术头盔,身穿战术盔甲,手持突击步枪的时候,你问我什么感觉,也就两个字,真重。特别是手上的步枪,电影里面,美国大兵轻轻松松地拿起来,有的甚至单手持枪,但放我手上的时候,怎么这么沉,必须得两只手。

还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仅仅感受了一半的活动。但不得不说,能够自由触摸,甚至穿上这些武器装备,真的是一个难忘的体验。只可惜自己的英文水平有限,不能和参展的兵哥哥们好好聊聊。

阅兵游行

我们是下午3点就通过另外一个安检,进入本次阅兵的“观看区”。不同于刚才的安检,这次的安检更严格了。我们给小朋友带的书,安检人员都要翻开,一页一页的查看,确保里面是否有夹带其他物品,感觉这些安检人员好想把机场安检的那一套设备搬过来,对每个人来一个x光检查。

安检之后,我们还以为会有检票这一步。但后来发现,其实没有检票的人员。过了安检这一步,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了。说是观看区,但其实就是树立着方尖碑的国家广场而已。真正的大佬都在国家广场对面的主舞台,人人都有座位,还带了个棚,而且还有防弹玻璃。两边则是稍微次一点的位置,得做大板凳,但起码还有位置,还能看到阅兵。接着就是主舞台对面的VIP位置,直接临街,视野满分,但就是得站着。最后就是我们的位置了。视野嘛,基本没有,只能看VIP区的后背;座位嘛,草坪就是我们的座位。我们所处的地位就是属于听个响,重在参与了,属于气氛啦啦队那一组了。

远在天边的主舞台

当时订票的时候,就感觉有雷。看起来这么“声势浩大”的活动,订票竟然如此丝滑。只需要手机号和邮箱。虽然一个手机号,只能订两个人,但也没出现没有票的情况。甚至出发前一两天,再注册也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想想,只能安慰自己,还好没花钱。

这里要专门提一下在主席台对面的另一个不一样的“舞台”。相比于主席台的华丽,这个舞台虽然有棚,但小了很多。也就4,5个人,两三个望远镜和两条狙击步枪。另外,在活动现场周围的几个制高点,都有几个“特殊”的小帐篷。至于具体干什么,我们也不敢问。

在被华盛顿的太阳“铁板烧”了快2个小时,盛大的阅兵终于开始了。跟阅兵一起到的,还有憋了一天的雨水。不过可能是迫于美军的“军事压力”,预报的降雨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从头到尾,只是甩了那么几滴而已,也算是为阅兵仪式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由于我们地处偏僻,啥都看不到,正当我们“垂头丧气”之时,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位手持三星手机的外国大爷,虽然和我们一样身处免费票区,距离主舞台上百米远,但凭借着它手机的超强长焦功能,一直瞄着主席台,时不时还拍几张人物特写,发在聊天群里。有一说一,主舞台的不少细节,都是我们在大爷手机里面看到的。可惜我们对这些政界人物都不了解,虽然大爷一直在拍,但我们就认出了个副总统万斯。

我们看到的主席台和大爷手机里的主舞台
”人山人海“的观众们

在等主席台的其他人士坐定之后,美利坚联合众国的第47任总统,携夫人终于出现在主舞台上。在一阵简短的陆军介绍后,我们旁边的一群人尽然开始唱起了生日歌。虽然在之前,官方媒体的口径是这是一场为了庆祝美国陆军250周年的盛大典礼。同时五角大楼明确表明“不会纪念特朗普个人生日,也不会为他唱生日歌”。但眼前所见,耳中所听。你品,你细品。

虽然是第一次现场参加阅兵仪式,但我们还真是第一次听说阅兵还有赞助商,而且还不止一家。其中果然有Coinbase,川普不愧是虚拟货币的忠实支持者。而UFC作为赞助商之一,它的老板“白大拿”更是直接坐到了主席台。

UFC老板 - ”白大拿“

整场阅兵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从最早1775年独立战争开始,横跨一战,二战,再到21世纪的反恐战争。算是一口气把美国陆军这250年的辉煌战绩讲了个遍,也算是正常操作了。

不过相比于我印象中的中式阅兵。美国这次阅兵总感觉有点不一样。似乎美国没有踢正步的习俗,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步伐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总感觉迈不开,而且节奏也有点别扭。和中国铿锵有力的正步相比,美国这边有一种出门散步的错觉。就算是步兵方阵经过主席台,也是一副不紧不慢的姿势。而且不同于国内阅兵的整整齐齐(这里面不只是动作的整齐,还包括身高,形体的整齐),我们看到的阅兵则是参差不齐,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候一个镜头推进,给个特写,有些士兵还不好意思地笑了,有些士兵还在交头接耳。主席台也是”趣味横生“,当有镜头转到主席台,我们才发现台上还有不少小朋友,匆匆一瞥,就看到三个。其中一个被妈妈抱着在睡觉,一个拿着本子,在妈妈腿上画画,还有一个在做鬼脸,主打一个松弛感。这就更不要说我们这些观众了,松弛感更是拉满。

大屏幕前席地而坐的观众

原谅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阅兵的具体内容,因为压根什么都看不到。我们本以为自己早早占了第一排的位置,能够近距离的感受一下美国阅兵的庄严肃穆。但真的是什么也看不到,甚至听也听不到。于是阅兵开始没多久,我们就放弃了自己苦苦守了一下午的位置,选择在广场上的大屏幕前观看了。广场上一共两个大屏幕,位列主席台两侧,结果左侧的屏幕不知是什么原因,一半是坏的。难道是中暑了?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故”竟然发生在如此声势浩大的活动中。

坏掉的大屏幕

阅兵到一半的时候,有两个手举“No king”的反抗者“混”进来了(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进来的)。祝他们好运!

最后就来到了美国特色的歌曲表演了。第一位上来的是一位带着牛仔帽,拿着电吉他的乡村音乐歌手。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认识很正常。但我听过周围几个老外也在问这是谁的时候,就有点没绷住。这哥们难道这么低调,连本国人都不认识吗?

之后就是中美两国人民都喜欢的烟花环节。这也可能是为数不多能在华盛顿纪念碑旁边看到这种大规模“热武器”的机会了。不太清楚中国燃放烟花的方式,不过美国这边似乎是“借用”了四门榴弹炮,果然是阅兵,玩得就是硬核。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红蓝双色烟花,也算是呼应了美利坚主题了。

华尔道夫酒店 - Waldorf Astoria Washington DC

烟花易冷,随着空中最后一丝光亮被黑夜吞噬,这场“盛大”的生日派对,不对,是阅兵也就终于结束了。乌泱乌泱的人群瞬间填满了华盛顿原本冷清的街道。出发前就考虑到了,阅兵结束之后的公共交通肯定接近瘫痪,而且已经是晚上10点,所以肯定要选择国家广场附近的酒店。看来看去,感觉最方便的就是华尔道夫了。

其实我们白天在去参加阅兵仪式的路上,就已经路过了华尔道夫,只不过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而已。虽说只是路过,但惊鸿一瞥,还是让众人惊叹于眼前这座建筑的魅力。厚重的石材外墙,给人一种庄严,稳固的感觉,不愧为当年美国邮政的总部。拱形的门窗则是在这份沉稳中添加了些许的灵动。不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高耸的钟楼,高达96米,是华盛顿地区第三高的建筑。钟楼顶部则是四个大型钟面,分别朝向四个方向。隔街望去,让人不禁好奇,这难道是一座中世纪的欧洲城堡?也许正是这种罗曼复兴式的建筑风格,让邮政大楼显得亭亭玉立,在周围一众建筑群中鹤立鸡群了。当时在地图上只是看到这是华盛顿的老邮局,没有想到会是我们的酒店。以至于后来,当Mia知道我们将在这里过夜时,她开心地说她要住城堡了呢!

白天的匆匆一瞥,邮政大楼已经凭借自带的历史感已经让人印象深刻,没想到内部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和第一天的Conrad的建筑风格类似,华盛顿的华尔道夫也采用了中庭的设计。邮政大楼内部是一个巨大的玻璃顶中庭,从地面延伸至钟楼顶部。虽说都是中庭,但Conrad走的是小家碧玉的柔美风格,而华尔道夫的中庭则气势恢宏,特别是大量精致的铸铁栏杆支架,虽然我们抵达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华盛顿的街道已经是冷冷清清,已经看不到一个行人,但酒店里面却是熙熙攘攘,而且很多都是西装笔挺,仪表端庄的社会精英。

高端特色餐厅

因为是希尔顿的”水钻“,但却无法升级到更好的房型,不过前台帮我调到了更高的楼层,也算是一种安慰。三部老式“豪华”电梯已经在角落默默等着我们了,黑色和金色为主调,搭配深色大理石,这里的电梯也是与众不同。特别是拱形显示牌,这种平时只有在电视里看到的老物件,记录着时间的走走停停。

走出电梯,步入走廊,脚下还是菱形花卉图案的地毯,而一边是高大的拱形窗户,配着雕花立柱,可以直接看到酒店的中庭,另外一边则是柔暖垂坠的窗帘,配着柔和的灯光,透露着一股温柔复古的氛围。墙上的装饰品则是邮政局里面的最常见的东西,邮票。一张小小的邮票,记录着时间的变迁,更记录着空间的轨迹。而我们也在第三天去参观了汽车站旁的邮政博物馆,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透过穹顶的玻璃,可以看到后面邮政大楼

我们的房间不大,但层高挺高,所以不觉得压抑。奶油米色的墙面,高挑的白色雕花天花板,奢华的水晶吊灯,深色实木家具和金色描边,浓浓的典雅复古风格。写字台线条柔和,造型优雅,因为有水钻加持,还送了欢迎甜点和气泡水。

设计华丽的床头(应该是我睡过的床中最华丽的了),背靠深蓝色丝绒的背景墙,让金色雕花的边框更加醒目。而king size的大床睡起来那是相当舒服,枕头也是软硬合适。床旁边虽然有软包长椅,看起来非常优雅,但使用价值基本没有,本想当个“沙发床”,但长度欠佳,而且太窄,睡起来实在不舒服。所以这个房间最多也只能睡两个大人+一个小孩。

相比于“低调奢华”的卧室,浴室就有点“金碧辉煌”的感觉了。除了黑色大理石台面沉稳内敛,整个浴室都被金色的镶边所包围,金边镜框,金色的壁灯,金色的龙头和把手,金色的喷头,连马桶的冲水按钮和垃圾桶都是金色的。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们不由想到了三个字,土豪金。不知道酒店是不是经常接待来自中东的客人,所以连风格都往这个方向靠拢了?

正如前文所说,这里除了酒店本身,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建筑。只需要乘坐专门的电梯(在酒店外,无法从酒店内部到达),就能进入高达96米的钟楼参观。可惜我们参观的时候,华盛顿阴雨绵绵,根本无法远眺,但也能看到周围的建筑,其中就包括联邦调查局的总部。

而且这里还可以给你的National Parks Passport盖章的,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这次旅行,一共盖了9个印章。其中在方尖碑下面的纪念品店就能盖到大多数的印章。

  1. Old Post Office Tower: 旧邮政大楼钟楼
  2. World War I Memorial: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
  3. Pennsylvania Avenues NHS: 宾夕法尼亚大道国家历史遗址
  4. The Lockkeeper’s House: 水闸看守人小屋
  5. Washington Monument: 华盛顿纪念碑

总而言之,我们对华盛顿的华尔道夫还是非常满意的,无论是从住宿本身,以及其本身的附加价值(老邮政厅的纪念馆),都是非常值得打卡的一站。

Day 3 - 博物馆之旅

虽然我们拖家带口,但三天换三个酒店,也是对自己够狠的。可惜手头只有一张FN,所以只换了一晚的华尔道夫。第三晚,就得在地图上看看了。还好有FHR的福利还没用,果断用起来。这次就选了Willard Intercontinental Washington, D.C. (威拉德洲际酒店)。 原因很简单,离白宫近。其实我在出发前还专门查了能否参观白宫。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对于美国公民,如若需要参观,需要与自己当地的议员联系,让他们“推荐”。如果是外国游客,则需要和在华盛顿的本国驻美大使馆联系。看起来都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所以打消了去白宫参观的计划。不过作为替补方案,在白宫旁边,有一个名叫The People’s House: A White House Experience (人民之屋:白宫体验)可以作为一个“弥补”。因为它可以通过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带你感受一下白宫内部是什么样子。这里面包括了最出名的椭圆办公室,内阁会议室,玫瑰园等,也是一种比较平价的浏览方式了。

微缩版的白宫

一般酒店都是下午4点check-in,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们还是一大早就前往威拉德酒店 ,看看能不能早点入住。前台一开始还在说虽然是在FHR上预定,但房间还在打扫,让我们以为只能先将行李寄存。结果前台小哥话锋一转,暗示如果我们申请成为他们酒店的会员的话,就可以现在入住。没办法,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果断选择加入IHG集团的常客计划。

酒店大厅

威拉德其实和华尔道夫一样,除了酒店外,本身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不过相比于老邮政厅的“国”字号背景,威拉德酒店则是私人财产,不过也见证了历史变迁。这里接待过林肯总统,而且日本使团第一次访美也住在这。 威拉德酒店也专门有一间不大的展览厅,通过文字和照片,诉说着自己当年的辉煌。

1861年的书信手稿
美国首次接待日本使团的资料

除此之外,威拉德酒店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走廊,名叫“Peacock Alley”(孔雀巷)。最初是因为一群爱穿金银色衣裙,像孔雀一样耀眼的女士频繁出现在这里,因而得名。 正如其名,孔雀巷铺着鲜艳的地毯,两侧则是古典柱廊和精致的家具,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雍容华贵之感。

孔雀巷的两边则有若干大小不一的宴会厅,不同宴会厅有各自的风格。但每一个都有着高挑的天花板,精美的雕花,看起来典雅华丽。

相比于前两天的希尔顿系列,Willard则为我们准备了这次旅行中最大的房间了。我们这次入住的房间位于角落。其中一个是卧室,另外一个则是客厅。我们本来还有点疑惑,因为用房卡打开房门之后,又看到了两个门,而且都是打开的。心想是哪个马大哈出门忘了关门,结果发现另外一间屋子根本没有床。于是专门跟前台确认,才明白了这两间房子都是我们的。看了看格局,应该是两个标准间“拼接“而成。可惜我们一整天都在外面跑来跑去,没能好好体验一番。

欢迎小礼物
客厅里还有更多欢迎礼物
客厅
客厅里的卫生间
卧室
卧室
客厅里的卫生间

国家邮政博物馆 - Smithsonian National Postal Museum

因为靠近联合车站,加上免费,所以觉得全家一起去看看。个人觉得还是一个蛮不错的地方,相比于其他博物馆的“人山人海”,这里显得有些冷清。不过内容还是蛮丰富的,有不少有意思的展览,用来介绍美国邮政系统的发展过程,但绝非是单纯的文字加图片,而是有不少实物,小朋友应该会蛮喜欢的。而且每个参观的游客,都可以拿到6张用过的邮票作为纪念品,我们家小朋友在邮票堆里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博物馆内还有免费的明信片,因为这里自带邮局,所以可以直接将明信片寄出去。如果有集邮习惯的话,可以买两包美国或者世界各地的邮票盲盒带回去,慢慢淘,也是一番不一样的体验。

美国国家植物园 - United States Botanic Garden

植物园绝对是本次旅行的一个“意外”了。因为我们本来是要去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但没想到还需要预约。本来还以为能浑水摸鱼溜进去,结果发现门口的工作人员非常仔细认真,一个一个检查,根本没有机会。无奈之下,在给小家伙买了一个超大冰激凌之后,我们也只能另寻出路。可能是因为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大多都是小朋友,所以这也是唯一一个门口有超级多餐车的博物馆了。因此,完全可以在这里解决午餐。

美国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

一开始的计划是,绕着国家广场转一圈,但我们显然低估了广场的大小,更高估了我们的步行能力。走了半天,终于是从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走到了国会反射池(Capitol Reflecting Pool)。Mia因为有冰激凌的加持,一路不哭不闹,不求抱抱,但也面露疲态,急需休整。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植物园,而且就位于国会大厦的西南角。

虽然外面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其实内有乾坤。里面琳琅满目的各式植物,让人目不暇接。而且门口的工作人员还非常nice,看到我们带着孩子,给我们拿出了专门为小朋友准备的手册,里面需要打卡好几种不同的植物。我们本来只是打算在这歇个脚就离开,但Mia为了收集小册子的几种植物,硬是在这呆了快一个小时。也算是国家广场的意外之喜了,而且这里也是可以收集印章的哦。

某种棕榈科的果实
鹦鹉花
头顶小花的仙人掌
硕大的猪笼草

来华盛顿了,怎么能不拍几张国会大厦的照片呢?各种原因,我们没有能够进入国会大厦内部参观。只能在远处,拍上几张照片,打个卡,证明自己来过。另外,内部参观是有西班牙语和中文服务的,只不过需要提前3天预约。

另外要专门提一下,国家广场太大了,如果想步行的话,一定要做好准备。作为替换方案,可以选择华盛顿的old town troller tour,早上9点到下午4点,一共15个停靠点,包括了绝大部分游客必去的地方。而且可以随时上车,随时下车。配上复古的电车,绝对是街上最靓的仔。如果需要短距离的代步话,国家广场里面倒是有不少电动滑板车。不过都需要配APP,虽然之前被这种电动滑板车背刺过好几次,但看着快40分钟的步行路程,我还是选择再给它一个机会。我用的是Lime (下载链接)。1.1 英里的距离,如果步行还带着娃,怎么都需要40分钟。骑了小电驴,17分钟,一共花费$10.41。价格不算便宜($0.49/min),但真的省了不少力气。而且我看不少家长直接和小孩一起站在scooter上,一次解决两个人的行程问题,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日的华盛顿之旅转瞬即逝。由于时间紧张,我们只能行色匆匆地穿梭于白宫、国会山、国家博物馆等地标之间,不少景点只是浅尝辄止,有的甚至只是匆匆经过,未能细细品味。虽然一路走马观花,却仍然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正因为此,期待能在未来某天再度踏上华盛顿这座城市,用更加充裕的时间去,从容地欣赏那些错过的风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